1、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有哪些? 专门保护未成年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 内容中有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刑法、民法通则、继承法、婚姻法、收养法。
(1)学习法律知识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学习法律可以对未成年人起到保护作用,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合法权益。 (3)学习法律当自身遇到不法侵害或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提起法律诉讼,追回损失。
(1)不要轻信陌生人,与陌生人交流要时刻保持警惕。
(2)要学会分辨真伪,对新鲜事物不能一昧的盲从,首先要做的是分辨其利弊。
(3)避免误入困境并学会摆脱困境。遇到困难或发生意外时,应保持镇静,并积极想办法寻求帮助。
4、青少年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法律? (1)应该掌握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深入了解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
非诉讼途径:投诉,调解,裁决,仲裁,复议,申诉等。 法律服务的主要机构是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还有就是可以找当地居委会,妇联,公安局等等。
6、为什么要研究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已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由此可见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7、为什么青少年普法意识不足?
造成青少年普法意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和学校不重视,学校在高中才将具体的法律知识。再者法律和政治一样枯燥无味不生动。双面造成法律意识的淡薄。
青少年的年龄界限定在13周岁至25周岁。它既包括一部分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法学界关于青少年犯罪是界定于此年龄段);也包括一部分19—25周岁的已成年人(统计青少年犯罪率即界定于13—25周岁)。
可以增加青少年对法律的认知,同时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率。因为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对法律,对社会的认知感很模糊,所以可能会产生不健康的心里,如果受 到不法之徒的诱使,还可能会导致犯罪!所以开展普法活动对青少年对社会都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样可以使社会更安定,而且还可以使青少年有良好的心里素质。
从身边的小事和细节就培养起保护自己的法律意识,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电视、课堂学习法律法规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和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加以实践,不断树立起保护自己的法律意识。 从点滴细节学起,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好奇、好动、求知的特性。
12、青少年应该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13、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有哪些? 1)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冲突、破碎家庭、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3)不良交往的影响:不良交往促使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动机。
青少年通过网络的使用逐步掌握信息技术,提高其整体素质。此外,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查询学习、生活、工作信息的新的便捷的渠道,大大扩展了知识面;提供游戏、电影、音乐等娱乐项目,丰富生活;提供教友、聊天渠道,扩大交往范围;提供更多自主活动空间,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15、哪些机构和人员具有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 (1)国家机关。(2)家庭。(3)学校。(4)社会。(5)全体成年公民。
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财产所有权、财产继承权、着作权、专利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国家赔偿权、宗教信仰自由权、民族风俗习惯自由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受教育权。
17、青少年面对身边的不法侵害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不法侵害,最重要的是利用不法侵害人的心理弱点化险为夷,或者拖延时间等待时机摆脱困境。再者,在受到不法侵害后,要积极寻找一切可以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援助途径,让侵害者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
18、学生伤害事故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2)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行为违反《教育法》的规定 3)学校违反《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行为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间有因果关系 4)学校在施教、管理和保护行为时有疏忽职责的过失或重大过失。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20、校园暴力的防治对策有哪些? 4)加强对学校领导、管理人员以及老师的教育和管理力度; 5)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对学生家长的教育指导;